-- 新年第二波福利开送咯 还不快来--
年关将至,伴随着公司年会以及亲戚朋友间的相互走动,聚会吃饭变得频繁起来。围坐一起,高兴之余,总要小酌几杯。
倘若兴头上来,拼酒不可避免。
前两天,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宗建平发了一条朋友圈:
“才三十出头,拼喝酒,结果窒息抢救,现在浅反射(指刺激皮肤、黏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都很差。”
事件主人叫小李,32岁,跟客户喝酒喝醉了,在洗手间呕吐时突然倒了下去。同事发现情况不对,赶紧把她送到医院。这时,她早已陷入昏迷。
医生初步诊断是醉酒后呕吐,导致吸入性肺炎并窒息。给小李洗了几次胃,再送进急诊重症监护室。
宗医生发了那条朋友圈后,马上有医生朋友留言:
“这两个晚班,我们接诊了两位喝醉、猝死在酒桌上的人,送来急救晚了,很遗憾没有抢救回来,现场也没有人知晓急救技能。一个29岁,一个30岁,如此年轻走了,毁灭了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拼酒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社交关系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现象。
美国作家何伟在《江城》一文中这样描述中国人的喝酒方式:“喝酒不是为了放松休息。它经常是竞赛性质的,通常会用到白酒。人们相互敬酒,一口干掉,而这种饮宴很有发展为恃强凌弱的倾向,参与者们相互刺激。”
这种饭桌现象已然被当作联络感情的手段,然而在高兴之余,殊不知可能带来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
01
“感情深,一口闷,可能是最深情的被动害人方式。”
“劝酒”现象越来越常见,俗话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一大口”,以至于我们不论用怎样的逻辑看待“劝酒”,好像都是对的。
所以当周围的人都在“劝酒”时,便欣然接受了,隐患在感情的烘托下完全被视而不见。
正因如此,我们才很难将本就熟知的危险现象真正当回事,尽管悲剧事件丛生,但真的身临其境,一切都变成浮云。
就在上个月,重庆40岁的史先生和战友一起聚餐,因为喝啤酒憋“爆”了食管。
40岁的史先生接到战友的聚餐电话,想到年前能和多年不见的战友相聚,一下班他就兴冲冲地赶了过去。
只有3个人,桌子上却摆着4瓶白酒,不胜酒力的史先生提议换成啤酒。
五六年没见,几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史先生已6瓶啤酒下了肚。胃里一阵阵翻江倒海,史先生想到此为止,但战友总在以感情“相要挟”。
害怕被笑话的史先生,只得又一杯杯啤酒下肚,在又一次喝下啤酒的过程中,突然觉得胃里有气往上呕,腹痛难忍,趴倒在桌子上,战友见状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检查后发现,史先生的食管“爆”了。
可见,以感情为由的劝酒,其实是在进行一场毫无反抗能力地伤害。
02
“凡酒不拒,就是在靠恶性循环来获取优越感。”
北京五方中医医院肾病中心曾经接诊过一个急诊病人。
男子小李今年刚28岁,酒量不错,因此,工作期间经常是由他去陪客户喝酒。
接诊那天,小李同客户喝完酒后,又被朋友小王叫了去,推辞不过,小李只能赴约。
小王的朋友听说小李的酒量惊人,表示怀疑,小李辩解自己已经喝多了,不能再喝了,他们却说如果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于是,小李怒了,谁说不能喝。打赌,如果谁先倒下,谁付账。
众人齐呼同意。于是小李便为了“面子”而拼起酒来,不停地灌酒,突然,小李晕倒在地,小王吓得连忙打120。进了医院,医生说是由于酒精中毒引起急性肾衰竭,非常危险,幸亏送来的及时。
酒桌文化的扭曲化,日趋严重,所以人们自动将“悲剧”的后果归于劝酒的人,恰巧忘记了,自己才是事件的真正推动者,因为“不拒”,才给了劝酒的人源动力。
03
或为事,或为情,相互畅饮,出事后劝酒者备受指责,可谁又真正看到事件的始作俑者其实是饮酒者自己。
没人比你更了解自己,酒量如何,不试便知,不懂拒绝的后果,便是生理上的痛苦只能由你自己承受,自己要学会关心自己,远离那些“因酒生情”的感情。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在散记中对待酒文化曾经提到过一件自己感受的事:
沈复有一朋友,谓之严竹,因为生理原因,一杯酒便脸红,其实就是对酒精过敏。一次聚会,在座之人都在相互劝酒,唯独无人向严竹劝酒,严竹不解,以为大家看不起他而不屑于向他进酒,遂问及身边在座之人。
此人回道:“严兄尝酒便脸红,此为过敏之状,我等皆为严兄朋友,当然要为严兄着想,也请严兄自己量力而行,真性情不需借酒。”
真正的“劝酒”应为劝阻。
04
在中国,由于畸形的“劝酒”文化导致地悲剧事件事件已不鲜见,由此引发的官司和赔偿也时常见诸报端。
根据法律规定,这几种情况共同饮酒人要承担责任。根据近年来一些法院的判例,如果发生以下几种情况,共同饮酒人要承担相应责任:
1.明知醉酒人不能喝酒。醉酒的人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喝,旁边亲朋也说他不会喝,如果还让他喝酒,造成醉酒人出事了,劝酒的人就要承担责任。
2.强迫性劝酒。比如某某对某某说,这些酒你不喝完今天就别想走、这轮酒不干掉红包就不能拿、这杯酒不喝就是不给领导面子……
可谓是“劝酒需谨慎,事后有责任”。
其实,酒本身无罪,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以酒创作豪情,豪杰名仕以酒明心志,“酒文化”更是在中国根深蒂固,它是最能借以抒发喜悦之情的来源。
“小酌怡情”,“杯酒助兴”,而不是“兴从杯来”。
年关团聚可喜,对待喝酒,要量力而行,切勿“劝酒”致错。
【招人啦】
(责任编辑:潘霄_NX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