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编格格开车,替代你的生理需求!网易每日轻松一刻工作室《胖编怪聊》出品,。
现在,一提到“黄色”,就会给人一种羞羞的感觉。会让你想到有点热的东京,或者硬盘里的各位老师。
用“黄色”来代表成年人那些不可描述的事情,在中国当代社会已成为了一种惯例。靡靡之音是“黄色歌曲”,色情网站是“黄色网站”,政府“扫黄打非”的口号更是随处可见。
然而,“黄色”在古代其实是很高贵的颜色。人家从唐代开始就是纯血贵族的专属颜色,因为唐朝人认为赭黄跟太阳的颜色很接近,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太阳的颜色自然也是君主的象征,代表着皇权、尊严、崇高以及神圣。而这皇家御用的黄色,平民百姓是不可以染指的,否则便是欺君犯上,轻则流放,重则杀头。
可是,为什么现在“黄色”却用来代表污?在这漫长的历史洪流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黄色出现了如此惊天的逆转?
在英文里,作为黄颜色对应词的“Yellow”,除了代表颜色的本义之外,亦带有一些贬义色彩,1918年出版的《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就标示其“嫉妒、忧郁、怯懦、吝啬、卑劣可耻、骇人听闻”的含义,此类基本语义延续至今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但一直未见色情、下流、淫荡之意。
而英语世界真正与色情相对应的颜色词其实是“Blue”,指(电影、笑话、故事等)含有性欲或色情的内容,如色情电影即称“Blue Movie”。在法语、俄语和德语等语言里,表示黄色的词汇,象征意义特别是消极含义虽有差别,但也均无和淫秽挂上直接的关系。
我们的黄色变污,其实是源于后来美国传媒界的一场“黄色新闻”撕逼大战。
撕逼的这俩个歪果仁,可都不是一般人。他们同样创刊卖报,同时也都是美国传媒界的大亨。
这里先介绍一下约瑟夫普利策,他对报业的创新贡献就相当于乔帮主对智能手机的贡献。以他名字命名的普利策奖,时至今日还代表着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换句话说,就是美国新闻界的诺贝尔。
怎么样~ 听起来很牛逼吧!
那么,看似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东西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呢?
普利策出来创业的时候正是美国南北战争前(1860年)。就在这个非常时期,普利策凭借独到的眼光,意识到老百姓才是报纸的吸金主力。所以为了迎合普罗百姓,特意请来漫画家R.F.奥特考特,为《纽约世界报》打造出一个漫画明星——黄孩子(《the Yellow Kid》)。
普利策在自己买下的《纽约世界报》里面刊登漫画家的连载漫画《黄孩子》。漫画里说的就是黄孩子每天在纽约平民区遇到的事情,其中不乏打架啊,偷盗啊,抢劫啊,还有你懂的。。。
连载的《黄孩子》漫画新闻跟以前那些装逼的精英报纸真是完全不一样,一下子 get 到了吃瓜群众的G点,《纽约世界报》的销量疯狂飙升,成为当时美国报业风头一时无两的当红炸子鸡,普利策也因此声名大噪。
正所谓树大招风,黄孩子的轰动引来了初入传媒行业的威廉-赫斯特,于是他进入了《纽约世界报》实习,打算偷!师!学!艺!
赫斯特的野心很大,在短短几年间,他就凭借过人的经营能力和
家里的财政支持,创办了《纽约日报》。不仅挖走了《纽约世界报》里的骨干新闻记者,连最重要的漫画家和黄孩子也一并倒戈。
也因为如此,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销量一落千丈,而赫斯特的《纽约日报》却开始爆红。普利策的内心犹如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心理阴影面积估计覆盖了整个美国。
尽管受到了打击,普利策也没有完全消沉,很快他又请来另一名漫画家继续连载《黄孩子》专栏。然后和赫斯特的《纽约日报》公然开撕!标榜自家才是“最正宗的黄孩子”。
于是从此,《纽约世界报》连节操不要了!尺度不要了!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什么新闻耸人听闻就刊登什么。
而赫斯特也没有在怕的!面对撕逼,果断怼回去!所以在那段时期,两份报纸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大写的“震惊”,制造了各种标题党新闻,每天都在刷新吃瓜群众的三观。
这场传媒界的撕逼,虽然让美国报业的销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不仅背离了新闻人员的职业操守,也让新闻成为捉眼球的低级趣味,严重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水准。
本来就眼红的那些传媒界同行们则趁机落井下石,一语双关地把这两家报纸的报道风格戏称为“Yellow Press”,讽刺他们的低俗和肤浅。
由于普利策和赫斯特的这场撕逼大战,搞出的动静实在太大了,所以在民国初期,中国一批先进的东学西渐文人学者们也开始研究“Yellow Press”,然后简单粗暴地把这个词翻译为“黄色新闻”,再一知半解又一本正经地解释道:报纸上所记载关于盗窃、风化及其他一切足以迎合一般人低级趣味的新闻,就是所谓的“黄色新闻”啦!
于是,不明原委的老百姓开始被洗脑。顺理成章地将“黄色”理解为低俗趣味。
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风靡一时的《良友画报》碰巧遇上了抗日战争,在日本侵略以及内战等一系列惨痛事件中,民众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而此时,享乐主义悄悄地蔓延开来。
面对抗战胜利后社会上泛滥的淫秽色情风气,自然需要一个形象的、具有一定概括能力的,同时又符合当时人们崇尚西方文化心理的词汇来对它进行描述、反映和批判。
恰好这时“黄色新闻”这一源自西方的时髦新词,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所以便被一知半解的拿来借鉴使用,于是 “黄色刊物”、“黄色音乐”、“黄色电影”、“黄色文学” 等新词纷纷出炉。
1949新中国年后,“黄色”一词继续广泛使用。1952年出版的《新订新名词辞典》写道:“西洋习惯,黄色象征卑鄙污浊,故带低级趣味的淫秽书刊,就叫黄色书刊”。
就这样,黄色经过不断异化之后,彻底被变污了。现在一说到黄色,大家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尊贵的象征,而是老司机的专属色了。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喜欢黄色是因为它的温暖、明亮,传播一种正能量,比如梵高、比如胖编。。。
想与胖编“深入浅出”地交流,快关注。错过这个男人,你就错过了全世界!
(责任编辑:苏伟麟_NX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