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发生的,对于明天来说,都是历史。
一些在当时看是平常一天中细琐的事情,事后回头看,原来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进程。
我喜欢读一些历史书,就是着迷它的不可捉摸的魅力。
有时候,小人物也有大历史~
1
1891年7月9日,东京,日本明治天皇接见了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以及北洋舰队的各位管带。
这是属于大清朝海军的辉煌一刻,也是最后一刻。
时间向前拨动17年。1874年,日本以“保卫当地侨民”为借口,派兵登陆台湾;清军以仅有的几艘战船赶赴台湾,把日本人驱逐出岛。
这一事件引发了清廷上下的警惕。李鸿章以此为由头,以“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为论据,上书同治皇帝,要求建设大清水师。
1875年,李鸿章受命组建北洋水师,开始频频向英国、德国购买巡洋舰、铁甲舰。全盛时期的北洋舰队,实力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八。
1891年5月到6月,北洋水师举行了成军后第一次校阅,场面极为宏大。艨艟云集,舳舻相接,声势显赫,令李鸿章陶醉不已。
2
校阅刚刚结束,日本政府就邀请北洋海军访日。
本来,以近海防御为战略目标的中国海军不需要铁甲舰,李鸿章就是为了震慑日本,才购买“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
日本政府的这一邀请如同“瞌睡遇上了枕头”,正中了李鸿章想向这个不安分的邻居展示肌肉的下怀。
1891年的6月28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六艘战舰,抵达马关。
7月5日,抵达横滨港,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发出旗号,变换队形后驶进港口,随后“定远”舰鸣放21响礼炮向日本海军致礼,日本海军“高千穗”舰也鸣21响礼炮作应答,当时停泊在港中的英、美军舰都鸣13响礼炮向北洋舰队致敬。一时之间,横滨港内礼炮轰鸣,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那是北洋水师在对手面前最大的荣光。
除了受到日本天皇的接见,7月16日,丁汝昌在停泊在横滨港的“定远”舰上举行招待会,邀请包括日本国会议员和记者在内的各界人士出席。
访问是震撼性的,日本人对一个拥有强大海军的清朝政府心情复杂。
史料记载,当时日本朝野人士在参观7000 吨级的“定远”和“镇远”舰后,普遍感到羞惭。
日本官员记述道:中国毕竟已成大国,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定将雄飞东洋海面。反观我国,仅有三四艘三四千吨级巡洋舰,无法与彼相比。同行观舰者皆卷舌而惊恐不安。
“中国威胁论”成为日本主流的民意,这是当时日本当权者所希望营造出的舆论效果。
到北洋舰队组建之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已经进行了20多年,国力的增强,让这个弹丸之国蠢蠢欲动,走上领土扩张的道路。
摸底大清海军实力,同时在国内营造扩充海军军备的舆论,是当时的亟需。
3
1891年8 月11 日,北洋水师从日本返回威海军港,前后历时40 余天。
丁汝昌们的兴奋还没有持续多久,晴天霹雳已经到来。
1891年,清廷户部上奏,要求停止购买海军军械装备2年,连补充装备的费用都不拨给。
从此,北洋海军没有再新增一炮一舰。
当时,福建买了条鱼雷艇“福龙号”,养不起,给了北洋水师,可李鸿章也没维护费,也没钱配军官,只好存在仓库里。
1894年中日丰岛海战爆发后,这条船才被临时拖到海里,临时拼凑了40个人,把这条船开起来,一个月后就上战场了,黄海海战时发了三枚鱼雷,无一命中目标。
正是这种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情绪,海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看家护院的,能起到防守功能就好了,不需要去争夺海权。
然而,清廷的保守,恰恰给了我们怀着狼子野心的邻居,一个千载难逢的扩张良机。
就在日本天皇接见丁汝昌和北洋水师军官的前一天,日本内阁提出了5860万元的海军支出方案并获得通过。
北洋水师访日后的第二年,伊藤博文上台,立刻公布了建造10万吨军舰的计划。
1893年,日本天皇又决定,在之后的6年时间里,每年从自己的私房钱里拨出30万日元,并从文武官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作为造舰费,上缴国库,专款专用。
这一年,日本海军已经有各种军舰55艘,弹药储备超出了一次对华战争可能消耗掉的数量,足以和北洋舰队相抗衡。
在访日仅仅3年后,1894年,“亚洲第一舰队”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舰队的正面较量中首败于丰岛海战,再败于黄海海战,三败于威海卫,在军港里全军覆没。
昔日访问日本的荣耀,如萤火般短暂,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4
实际上,1891年并非北洋舰队第一次访问日本。
18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北洋舰队前往日本,还酿成了一次流血事件。
当年7月,李鸿章接到报告,说朝鲜有人谋划和俄国勾结,而俄国当时正觊觎朝鲜的永兴湾。
清政府作为朝鲜的保护国,不得不有所行动。于是,派丁汝昌率领6艘战舰,在朝鲜东海岸附近演习,进行威慑。
由于海上长途旅行需要维修,于是,当年8月,北洋舰队到达日本长崎,第一次访问日本。
8月13日,几个大清水兵钻进了当地一家名叫“丸山家”的妓院,并在嫖资问题上和老板发生冲突。随后,大清水兵和日本警察发生冲突,2人被捕,其余逃离了现场。
随后,逃走的清兵纠集了十几名同伴,冲入警察局抢人,再次酿成冲突。
8月15日,更大的惨剧发生了。
450名水兵放假,上岸观光,遭到了日本人有组织有预谋的报复袭击。5人被打死,6人重伤,38人轻伤。
“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褪去炮衣,将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有大清水师军官主张对日开战:“即日行动,置日本海军于不振之地。”
李鸿章也召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威胁说:“现在开战并非难事,我们的战船就停在你们那,舰体、枪炮坚不可摧,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1887年2月,“长崎事件”结束。
日本赔付中国52500元,中国赔付日本15500元,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元由日方支付。
在日本人看来,这种屈辱是不可接受的,“中国威胁论”“大力发展海军”成为社会共识,并被军国主义分子操纵,屡次成为海军军备扩充的借口。
5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描写:
1891年,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这一说法取自日本小说《圣将东乡全传》,被田汉误当做历史书翻译到了国内,并没有经过考证。
海军史学者陈悦认为,当时北洋海军的舰船,主炮距离甲板高3米,炮管粗半米,根本就没有晒衣服的可能。
但清军的军纪不整,却是被当时的日本人观察在眼中的。
北洋舰队第一次访问日本时,“甲板上放着关羽的像,乱七八糟的供香,其味难闻之极。甲板上散乱着吃剩的食物,水兵语言不整,不绝于耳。”
第二次访日时,尽管军纪大为改观,但是军官还是穿着绸缎马褂,裤子看不到裤缝,裤裆露出缝线,看上去没什么精神。尤其水兵的服装,穿着浅蓝色的斜纹布装,和普通中国人没什么区别。
尽管装备了强悍的铁甲舰,但灵魂还是停留在康乾盛世,也无怪乎李鸿章从不愿回忆起甲午海战那跌破底线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