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篇题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无数人的转发使这篇文章瞬间席卷网络。
可一夜之间,这篇刷爆朋友圈的热文却被“无情”的屏蔽掉了,再点进这篇文章的链接,出现的只剩“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的字样。
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能让无数人转发,却又因内容涉嫌违规而无法查看呢?
01
寒门、状元、死亡……咪蒙大弟子熬出的“非虚构”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平心而论,这篇文章仅看标题就完全能勾起人点开的欲望,“寒门”“状元”“死亡”,无论哪个字眼都让人想点开,更何况他们还拼凑了起来。
这篇文章其实是以一名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的口吻讲述的,在文章中她详细讲述的当她得知自己一位高中同学因患胃癌英年早逝的消息后悲伤的种种。
文章中这位被她化名为周有择的同学,出身贫寒,从一所村镇中学以全市第一的成绩冲进了排名前三省重点中学。高考时更是以693分的好成绩拿下了市理科状元,考上了国家一流院校。
“寒门出状元”,多么励志的故事,可就当这位“寒门状元”刚刚毕业工作两年为改变生活而努力奋斗时,却查出了癌症,英年早逝,年仅25岁。
作者无比伤心,特别是在听说他曾做过种种刚正不阿的选择后,愈发对自己和周围的圈子感到厌恶。在回忆中自惭形秽中的她终于认识到,自己终究是向往成为像故去同学那样“一个真正用力活过的人”。
甚至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还发出了“社会什么时候逼过我了?”“还是我把自己因为欲望吃的苦,都推卸给了世界?”这样深沉的叩问。
悲伤的情绪、残酷的对比、不幸的故事、振聋发聩的反问……全篇文章读下来虽然略带悲伤,但却更令人深思,这必须是一篇好文,而且是一篇能够转载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品读的好文……
无数人感慨,读完这篇文章简直像做了一次全套的精神大保健,感觉身心都受到了洗礼。
更有专业人士解读,这篇文章精准契合了当代都市青年的阅读痛点,对年轻人的每种困扰与焦虑更是拿捏的恰到好处,寒门、省会高中、笑柄、状元、刚正、不合群、病逝……光是这番“出身寒门的状元”人设,就足以发现作者深谙什么是社会痛点与痒点、深知怎么制造“悬念+冲突性+信息阶梯。
棒哉!妙哉!
那“这么好”的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
原来是那位咪蒙老师的大弟子,传说中月薪五万的助理——杨乐多!
而发布这篇文章的公众号也是咪蒙老师旗下公司运营的账号之一,法人代表也是马凌(咪蒙)本人。
果不其然,人称“爆款收割机”咪蒙老师带出来的弟子都如此不凡。
咪蒙老师的团伙,啊不,团队简直人才辈出啊!
02
拼凑出的鸡汤,玩弄大众的谎言
但为什么这样一篇“优秀”的文章会在一夜之间就被封掉呢?
有不少网友指出,该篇文章中存在诸多疑点,内容疑似虚构,是典型的“编故事”“贩卖焦虑”的“咪蒙文”!
文章乍看是一个真挚感人的故事,但细读下来却有无数BUG,细心网友给一个个扒了出来。
① 693 分,市理科状元,全省前 500 名?作者是不是对状元有什么误解?
② 投行大佬戴着绿水鬼?还是劳力士的?作者是不是觉得还有其他牌子的绿水鬼?
③ 作为一个程序员,才知道本科毕业两年就能当上阿里 p7 ,失敬失敬,马云都不敢这么升!
(阿里巴巴公关团队30日发出《严正声明》并呼吁大家,防迷蒙防迷蒙防迷蒙。)
④ 13年高考,高中就看了14年上映的《灵魂摆渡》,而且《余香》是17年的歌,主人公高中时转发了十几遍了,作者是穿越了嘛?瞎编也要讲逻辑啊!
⑤ 诺贝尔数学奖???作者真的是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出来学生?出来搞笑的嘛?
……
说实话,看完网友们的吐槽,再重新读一遍文章简直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原本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可到头来故事不但不是真的,还是拼凑出来的,而且作者还不停的暗示说整件事都是真的,真的,真的!
就连图片都给你加上时间的水印,还改成黑白色,恨不得指着鼻子跟你说:老子写的就是真的!图片都有你还不信?
简直恶心到爆炸!
03
“这年头,傻逼的钱最好赚!”
最让人恶心的是,文末作者刻意的叙述部分:
1,这篇文章撰写之前,已经获得了他家里人的同意。但为保护他家人的隐私,我隐去学校、自己的姓名、周有择也是化名。希望所有的高中同学、老师以及相关知情人士,看到这篇文章后不要向外界透露太多关于他的真实信息。希望他们一家人得到保护。
2,周有择这个化名是和他母亲商量后取的。含义很简单,希望如果有来世,他的人生能有得选择。
3,当事人妹妹2019年高考,我会承担他妹妹四年大学的基本学费,尽一份绵薄之力。
我都把“死者”的家人都搬出来了,你还不信?
化名都是和“死者”的商量后确定的,你还不信?
“死者”的妹妹之后的学费我都承担了,你还不信?
你们不是爱为“底层逆袭”和“寒门难出贵子”唏嘘吗?你们不是喜欢看阶层差距和都市青年的精神荒漠吗?你们不是爱听理想情怀和容易被悲剧打动吗?
这次我一次性给全你,戏我都做全套了,你不信也得信!
以往看咪蒙发的内容,大多是“我有一个同事”,“我有一个同学”巴拉巴拉的,只要读者不自己加戏,一般还是能分得清真假虚实。
可这回倒好,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全文从开头到结尾,包括配图,都在营造真实的假象,试图突破“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就差没配上捐款链接了!
哪怕是当年的“知音体”、“故事会”都不敢如此乱编吧!
倘若真想保护当事人,那请不要吃人血馒头!
在这样内容煽动下,文字成为了作者获取流量和资本的玩物,更成了玩弄人心的工具。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借同学只口大谈“现在傻逼的钱最好赚”。
是啊,在你们眼中,读者可不就是傻子嘛……
附:最新进展
(责任编辑:刘肖南_NBJ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