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曲大师》(公众号:qudashi163),你闻所未闻的小知识,都能学到!
“3.8妇女节”前夕,有这样一个话题再次引起网友们的激烈争吵。
让“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乍一看到这个话题,说实话我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妥。无非是女性群体对称呼上“年龄属性”的稍稍计较,毕竟“女生”听起来确实比“妇女”更显得年轻一些嘛。
可再看网友们在话题下方的针锋相对,以及话题自带的导语解释,我发现,可能是我想简单了。
因为在话题下方的解释中,话题发起者仅仅以“生理属性太强”作为建议取消妇女节的理由。
什么是生理属性?
相信这里面暗含的歧视大家都能体会的到!
“妇女节”全称“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多少先辈用不懈努力换来的平等,而现如今某些人却在安逸享受着几代人用鲜血换来的权益时,还嫌弃这个名词……还想要换了它,真是“后生可畏”。
01
为什么某些女性对“妇女节”毫无尊敬?
我们不知道这位话题发起者究竟抱着何种心态挑起的这个话题,但从其言语中,我们却能明显的感觉到其对“妇女节”的不尊重。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简写IWD)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联合国女权和国际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当时,女性在全世界都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底层,就连在法律上的定义也不能算一个正常的“人”,因为在哪怕当时最推崇人权的法国大革命胜利的果实《人权宣言》中,“人”的定义也仅仅是“拥有市民权的男性”。
你以为“男女平等”是理所当然?
那是现代女性经历了长达160年的自由抗争,历经三次重要的女权运动,付出无数的鲜血与热泪,才赢得的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
一句“祝你妇女节快乐”,远远不是那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已。
曾经有人说,为什么只有妇女节,没有男人节?
现实就是,选举权、参政权、同工同酬……这些都是百年之前女性从未拥有的权利!
哪怕如此,在现如今全世界范围内,一些贫穷落后的地区,这些基本的人权还远远未能实现。
除此之外,在现实生活中入学和招聘中的性别不公、同工不同酬、职场天花板、家庭义务的分工、剩女论调、女荡妇羞辱、受害者有罪论……或多或少相信每一个女性也都体验过。
革命尚未成功,女同志们自己却先打起来了,想想也是可悲的很。
02
三八妇女节,为何让女性“反感”?
或许“不知者不怪”可以用在这里,毕竟大家都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与火的洗礼,“男女平等”也已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共识。
虽然这并不是狡辩的理由,但很多女性的出发点,确实可能是因为“三八”和“妇女”的称呼不适,特别是在现如今的中文语境中,这两个词还一起出现的时候。
但其实,“妇女”二字,其实各有其意:妇者,指已婚女子;女者,指未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在官方辞典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
而“三八”,这俩原本仅仅是代表数字的汉字,却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成为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
但其实,“三八”这个词确实由来已久,刘福根博士在他写的《汉语詈词研究》里,梳理汉语骂人的话,收录了“三八”条目。
他认为这个出处是元代元怀的《拊掌录》:说宋朝时,寇准镇守北方,有一个门客叫魏野。当时北方有一个漂亮,但举止很乖张生硬的妓女,被人送外号“生张八”。一天,生张八也到寇准府上参加聚会。寇准高兴,就要求魏野作诗助兴。
于是,魏野就写了这么一首:
“君为北道生张八,
我是西州熟魏三。
莫怪尊前无笑语,
半生半熟未相谙。”
魏野因为排行第三,自称“魏三”。
“三八”的称呼就简化来自打油诗里的“魏三”、“生张八”。
后来,宋代南迁,很多俗语俚语就传到了闽南、台湾一带,成为台语里对女性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到处八卦的贬称。
再后来,随着港台影视剧的风靡,“三八”这一地方性贬称便闹得全国皆知了。
虽说没有哪位女性愿意被称之为“三八”,但“三八”和“三八妇女节”的命名,却纯属巧合。
换言之,“三八妇女节”的设立,其实远没有这么多弯弯绕绕,而是一个鼓励女性也参与到生产劳动当中,自食其力自强不息,拥有独立人格的节日。
03
不论叫你女生、女王还是女神,都是商家的套路
其实从“妇女节”到“女生节”“女王姐“甚至”女神节“都是近几年才演变出来的产物。但就是在商家这几年的不断炒作下,我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渐渐习惯了把妇女节当成又一个消费节日。
再加上出于对“妇女”一词的误解和恐惧,对女性说,你是“少女”、是“女王”、是“女神”更能让女性接受并且收获她们的好感,当然,这种讨好也是为了更容易打开她们的钱包。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女性暗藏的消费能力更成为了商家觊觎的目标。
就像现在几乎所有的节日都被过成“情人节”,借助在节日里男性给女性送礼,带她们出去消费这一社会惯例,商家们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将女性定位于一切消费主体的形象,用服饰、美妆、鞋包、餐饮等的消费场景打造了一个女性的物质天堂。女性们也在这场幻觉中渐渐迷失,仿佛只有物质才能增加自己的价值,只有让伴侣给自己消费,才能证明他是爱你的。
长此以往,其节日背后的逻辑都会变成:女性只负责漂亮就好,买买买才是成功的人生。
再加上无数营销号的洗脑,让努力奋斗反而成了贬义词。
“妇女节”其纪念“女性劳动光荣,自立自强”的内核也都淹没在商家的促销和吹捧当中……
曾几何时,“妇女节”的宣传画还是这样。
但在不知不觉中却变成了这样……
时代在进步,但精神应不朽。相信勤劳的中国女性,不会受商家蒙蔽太久。
正如央视主持人海霞在采访中所说:
(责任编辑:刘肖南_NBJ10630)